第(1/3)页 听完徐晃的话后,曹操又仔细询问了一番细节,才打消了对他的疑虑。 编造出来的故事是漏洞最多的。 而徐晃刚刚说的很真实,他问的一些细节问题也都对得上,可见这番话并非虚假。 不过单凭这一席话,他还是不能确定周瑜和鲁肃是真的打算投他,毕竟这也太巧合了。 对方是演戏给徐晃看也说不定。 “还是再观察一番,看看有没有破绽,万一他说的是真的,那这或许是我击败敌军的好机会。” 曹操心里暗暗想到。 如果周瑜和鲁肃真打算带兵投靠他,那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或许能抓住这一战机打败汉军。 当然,前提得是真的。 曹操收敛思绪,再度看向鲁肃,问道:“就算你刚刚所言为真,你怎料定我一定能容下你们?” “我虽知人善用、不计出身,但周瑜乃是孙权旧部,我曾背弃与孙权的联盟,致使其最终兵败被张辽所俘。” “周瑜对我应当是恨之入骨,如今却想来投靠我,天下间岂有这等事?” 这是曹操怀疑的最大原因。 他和孙权之间的仇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的,毫不夸张的说,孙权的兵败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周瑜对孙权的忠心他也知晓,怎么可能会放下仇恨,过来投他? 面对曹操的询问,鲁肃再度一叹,说道:“曹公虽曾背弃孙权,但所谓兵不厌诈,只能说孙权在谋略上输曹公一筹,兵败也怨不得旁人。” “公瑾虽然也愤懑曹公的背盟之举,却也佩服曹公的心性手段,称得上枭雄二字。” “至于朝廷……我与公瑾委身于朝廷乃是为了保命,实属无奈,若是不从的话怕是早就跟孙权一样被斩首了。” “曹公只是背盟,但朝廷却斩了孙权,公瑾痛恨朝廷更甚于曹公。” 鲁肃没有直接说周瑜不恨曹操,而是说更恨朝廷,并且拿孙权被朝廷所斩说事,除此之外还暗捧了曹操一番。 “周公瑾竟是如此想的?” 曹操略感惊疑,虽然清楚鲁肃这话里多少有几分吹捧他的意思,但还是觉得心里舒爽。 他对周瑜是相当欣赏的。 当初与孙权结盟之际,于亭中煮酒论英雄,他曾称周瑜乃是天下英雄,不光是为了离间孙权和周瑜,也有几分真心在里面。 “当然!” 鲁肃重重点头,接着又从怀中取出一份书信,“这是公瑾托我带给曹公的书信,请曹公一观。” 说着,双手将书信奉上。 许褚上前取走书信,交到曹操手中,曹操打开后仔细看了起来。 “曹公与孙氏有背盟之仇,瑜本不该投之,然以今日事势论之,诸葛亮欲以数万刚刚训练不久之水师,与曹公之精锐相抗衡,实乃以卵击石也。” “诸葛匹夫自恃其能,不听忠言,且又作威作福,无罪受刑,视瑜为罪犯,屡屡出言讥讽甚至侮辱瑜之旧主。” “瑜本无反叛之心,奈何朝廷不能容人,瑜无端受此摧辱,心实恨之。” “盖闻曹公诚心待人,虚怀纳士,瑜愿率众归降,以图建功雪耻、报旧主身死之仇。” “瑜麾下尚有八千旧部听从差遣,粮草若干,愿随船献纳,以助曹公。” “泣血拜言,万勿见疑,万勿见疑!” 在书信的结尾处,还有几点斑驳血迹,就连着墨也浓重了不少,可见周瑜在书写此信时有多么痛恨。 曹操仔细看完这一整封信,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皱紧了眉头,在帐内来回踱步、似在沉思。 就这样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后,曹操才终于停下脚步,并淡淡吩咐道:“来人,将他拖出去,斩了!” “诺!” 左右再度上前,欲将鲁肃拖出营帐。 鲁肃见此不禁愣了愣,随后又是一阵仰首大笑:“哈哈哈哈——!” “慢。” 曹操再度喝止左右,向鲁肃问道:“我已识破汝等奸计,何故大笑啊?” 鲁肃却看都不看曹操一眼,面无表情道:“我笑公瑾不识人!竟以为你是明主!” “罢了,不必多言,请速速就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