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半圣之姿-《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3)页

    至宣德十年末,在顶层一致下,将一众反对派被赶出京城后,剩下的主流各派,由各派大佬一起推动,京城诸部改制基本顺利完成。

    这是一场非常大的清洗。

    京城各势力进行了重新的洗牌,在这场风波中,站在内阁对面的大员,基本上结束了政治生命。

    用历史书上的总结语气来说——“宣德改制彻底确立了明王朝以内阁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对于李显穆等人,这当然是巨大的胜利。

    但某种程度上,又仅仅是个开始。

    李显穆等人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紧张起来。

    因为接下来,他们要面对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群体,分布在广大国土上的,存在于每一个府县之中的“文人—地主—官吏”群体。

    许多人都知道六部是京城执政部门,却不知道在地方上也都有和六部对应的部门。

    比如,县衙的三班六房。

    皂班负责站堂、行刑、门卫等内勤事务;壮班负责押解囚犯、维护治安等体力任务;快班则分马快与步快,专司缉捕、传递公文,马快需自备马匹。

    这是朝廷基层的维稳武装力量。

    一个县级衙门,对当地的控制力是否足够强,就看它能驱动多少衙役。

    倘若手中衙役数量太少,就连当地的治安都维护不住,更何况深入各乡村去收税。

    而受限于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朝廷又不可能负担大规模的公共资金。

    这就是“皇权不下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三班是暴力机构,属于“武”,那六房则是“文”。

    对应中央六部职能,为吏房、礼房、兵房、工房、户房、刑房,大约有十几人。

    处理各项文书工作,政务运转。

    当然,仅仅十几人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的“临时工”、“劳务派遣”存在。

    这便是所谓世代相传的胥吏。

    虽无正式品级,手里却握着实权。

    胥吏、贱籍、世袭、豪强,当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便能知晓这群人的精神面貌是何等样了。

    朱元璋,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看待胥吏如同看待贼一样,是有其必然道理的。

    所以当初李显穆寻求将胥吏用正经读书人代替,并且纳入正式官僚体系之中。

    由于胥吏熟悉律例成案,实质上是衙门里真正办事的人,而那些官们,多数时候只是做一些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费什么心,故而大部分人的心思,要么放到跑官上、要么放到贪污上。

    所谓“官员务虚,吏员务实,钱谷刑名,实操于户房、刑房书吏之手”。

    此番京城组织机构大变,自然会在地方上引起连锁反应,起码每一个部门都要在地方上有一个对应的部门。

    这必然将在地方上也引起风暴。

    一着不慎,就会引起大乱。

    治理一国和治理一省、一府、一县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

    王安石变法的那些政策,当初在地方上实行,反响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他才会推行那些政策。

    但是当初那些好用的政策,一旦推广到全国,立刻就变了形。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王安石用人不当,一群只想借着改革升官发财的人,混入了改革队伍之中。

    在中华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在那场改革中,有一句话影响深远——“不换思想就换人!”

    改革需要的人,首先要愿意参与改革,在此之外,则要能够理解改革真意的人,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

    如今也是如此。

    京城虽然重要,可在李显穆眼皮子底下,很多事都好做。

    而在地方上,就不一定了。

    李显穆一直忍到现在,便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贯彻他改革思路的人。

    培养了二十年的心学,如今终于绽放了鲜艳的花。

    若是没有如此坚实的执政基础,他甚至不会挑起这等剧烈的变革。

    无数豺狼虎豹在黑暗之处为他设下了陷阱,就等着他栽倒。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