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独我-《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3)页
李显穆在所有人注视的目光中,走到大殿中央。
他环视殿中众人,心中有无尽情绪在翻涌。
李显穆目光落在王振身上,王振顿时只觉身上一紧,猜到李显穆要开始喷他了。
顿时有些坐立难安。
再一看太皇太后对他虎视眈眈,更是有些后悔今日来到这里了。
这不是上赶着被人羞辱。
“王振!你是如何显贵的呢?”
王振不明白李显穆想要说什么,只能硬着头皮回答,“我在内书堂中服侍,随陛下登基后,而得重用,以至于有今日荣华。”
李显穆冷然笑道:“原来是个幸进之人!”
王振勃然色变,长身而立直指李显穆,怒声:“李……元辅未免欺人太甚!”
殿中一干心学之士,却鼓噪欢呼众声,一扫殿中冷寂,使王振脸色更加难看。
其余殿中诸臣,心中也不由叫好,幸进自古就被批判。
“大明有数千万人,可坐在殿上的,只有数百人,诸位是怎么走到陛下面前的?
是多长了一颗脑袋,还是多长了一双手脚,亦或者,有什么超凡脱俗的伟力呢?”
“皆不是。”
他指着勋贵、皇族,“皇亲国戚是因为历代先帝的遗泽,是因为大明的存在,而立在这里。”
又指向文官,“你们呢?寒窗苦读十年,一步步举业考出来,走到了陛下面前。
这难道是天然如此吗?”
“周朝时,朝廷上所有的官员都是公卿世代继承,后来人才多发源于士,于是废除世卿世禄。
但其后又有数百年的门阀贵族时代,出身血统最是高贵,所有好的官位都被他们所垄断。
直到宋朝时,天下人都觉得,能在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我大明朝,同样如此!”
直到这里,殿中这些人才意识到李显穆想要说什么。
“本辅显赫以来,所用的,皆是进士中擅长实务的佼佼者,如今朝廷十九部尚书,每一个都有扎实的功绩傍身,在本部中曾做出过成绩。
大明税务总司尚书,曾经掌管前户部税务司,敏锐察觉到宣德八年陕西税务有错,亲自带队将陕西掀了个底朝天。
反贪总司尚书,亲自查办了甘肃假冒赈灾案、两省黄河案等。
海道漕运衙门尚书,十五年来,所经手的钱粮,未曾出过一丝差错。
还有其他人,本辅不再一一列举。”
李显穆所点名的那几人,皆自豪的挺起了胸膛,其余十九部尚书,也与有荣焉,他们可没有一个是关系户。
哪怕是和李显穆不属于一个阵营,也都是各自阵营中的佼佼者。
能在李显穆手底下,被各自派系推出来党争打擂台的,没有一个孬种和废物。
“想要做官,先为举人,想要做高官,先要中进士,想要入翰林院,则要高中二甲,且再行应试,一重重,一关关,其目的,皆是拣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唯有人才汇聚,大明才能繁荣昌盛。
本辅所用之人,诸位先帝知晓,也是要称赞的。”
没有人反驳。
数千年以来,虽然血脉继承、祖宗荫庇依旧大行其道,可终究这个世道是讲究“以才为先”的。
经过宋朝三百年科举,唯有科举官才是正道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又经过李祺、李显穆四十年的大力弘扬。
科举官的地位愈发高。
已然颇有后世几分“凡进必考”的模样。
科举选出来的人才,也绝不是后世所想的那种只会读死书的迂腐之人,他们只是受限于眼界。
明朝重视策论,这是相当实用的东西,任何一个能中二甲的进士,都比后世公务员的申论写的好无数倍。
而且每一个公务员都能儒学理论联系实际,打通虚实结合的环节。
只是可惜……
儒学理论本身有问题,于是才把这些人才都限制住了。
李祺和李显穆,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就是改造最根本的儒学理论,只要改掉了这一点,以华夏大地上的人才数量,自然能聚集出磅礴的力量。
“而你……”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