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廷议-《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3)页

    从兵源构成上来看,海军都督府的兵卒全部都是从南方,比如江南、福建、广东这些常年操持舟船的地区征召的,毕竟北方人很多都晕船。

    于是这三十年来,海军都督府的军官也很多都是新贵。

    而五军都督府的老班底,是当初跟着朱棣靖难的那些人的后代,大多都是京城或者北方诸省的人。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五军都督府和海军都督府,就形成了两套基本上不相关的官僚系统。

    他们之间的差别,比文官的南北之争,那可大太多了,至少文官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看地域,还要看相互之间的理念差距,比如心学、理学之争,比如改革、保守之争。

    海军都督府对安南是非常重视的,毕竟有远见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想要海军都督府继续发展,那就必须要让大明对海上更加重视,那安南以及更向南的婆娑洲,以及日本、琉球等都必然要纳入管控。

    而安南就是一个样板。

    如今李显穆肯定了海军都督府在这方面的功绩,让五军都督府有些觉得如坐针毡,两府之间在军费等很多方面,都有争端,好在李显穆也点出了海军都督府所做的不足之处,让五军都督府的众人,略微松了口气。

    “麓川的问题不在于大明打不赢,而在于打赢之后又能如何呢?

    那里处于群山之间,皆是桀骜不驯的山民,朝廷大军前往,所耗费糜多,收获却少,陛下没有去过那里,微臣可以说,在那丛山峻岭之中,不要说十万大军,就算是五十万,只要那些山民往山中一躲,根本就找不到人影。”

    朱祁镇闻言生气道:“元辅,朕虽然年幼,可却不是傻子,前两次征讨麓川的战绩成果,朕都是看过的,朝廷大军颇有斩获,那些山民虽然能躲在山中,可朝廷大军依旧可以沿着寨子去攻取,叛乱的头目也颇有斩获。

    这说明只要朝廷用力,是完全可以将叛乱的所有头目都斩尽杀绝的。”

    高居于青天之上的李祺望着这一幕,无奈的摇了摇头,朱祁镇可真是太天真了,当真是不懂还自信,麓川那破地方靠军事征服,简直就是做梦,历史上明朝打了十年,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死了不知道多少人,依旧没有平息叛乱,最后是耗赢的,用盟约的形式结束了战争。

    李显穆听朱祁镇这番话,感觉头有点痛,这个世界上不怕不懂的人,就怕不懂还觉得自己懂。

    “陛下,如果要征讨麓川,没有百万大军是不行的。”李显穆最终放弃了给朱祁镇讲麓川的地形优势、讲朝廷的劣势,而是直接准备直接吓退他。

    “麓川叛乱的人都没有百万,怎么可能需要朝廷百万大军。”朱祁镇更生气了,“元辅怎么能在廷议之上信口开河呢?”

    “陛下应当听过昔日秦国之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万人守在函谷关上,六国百万人而不能破,也知晓蜀地有剑阁,乃是天堑之途。

    坚城、高山、大江,本就是天然的屏障。

    麓川虽然弱,但有地利,仅凭其地利,就抵得上一百万大军,微臣请陛下慎之又慎。”

    朱祁镇傲然道:“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元辅实在是太过于多虑了。”

    朱祁镇说完这番话,心中不由暗爽,普天之下,谁敢和内阁首辅李显穆说这样的话,也只有我了。

    等到我力排众议,大获全胜,必然可以威望大增,证明我才是正确的,而元辅也必然臣服于我!

    心中这般想着,朱祁镇差点就要笑出声了。

    “陛下,如今我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防御蒙古和辽东女真身上,每岁都要监测草原情况,控制草原蒙古的实力增长,抽不出另外的精力去大肆征讨麓川。”

    一计不成,李显穆决定再换一计,他还是不希望皇帝踏进麓川那个坑的,而且只能白白让大明将士流血。

    他相信,只要按照他现在对付麓川的办法,少则二三十年,多则五十年,最多到儿子辈,麓川自己就撑不住了。

    而且这种撑不住,绝不是不甘心的投降,而是,要不然就直接灭族,死伤连片,要不然就彻底不敢再造反。

    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当然,李显穆是不希望走到那一步的,毕竟真的走到那一步,日后大明再统治那里时,所能承载的人口也会变少,治理起来又得花费很长时间。

    听到李显穆提到蒙古,方才神色颇有异样的勋贵以及一众文官,都肃然了起来。

    从大明建立开始,一直到现在,谁都不会忘记,只有那个一直想要恢复元朝荣光的蒙古,才是大明最大的对手。

    如今大明七层的军费都花费在应对蒙古身上,漠东、漠北、漠西草原上的蒙古,以及远在西域的蒙古,都是大明实际上的敌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