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不过, 望月楼每日消耗的玉米是有限的,但三柳村是大村子,人多。 所以, 王掌柜和庄丰收商议了一下,每户人家只给望月楼供五日的玉米,然后就换下一家。 这么一来,每户乡亲都能早些把自家的玉米换成铜板。 这个方式,村人都同意。 特别是号码靠后的村人, 若是排在前头的人家把自家的玉米卖完才能轮到他们这些排在后边的,那他们真的要等得心急心慌。 这个法子好! 当然, 这个法子也不公平, 因为嫩玉米卖的比老玉米要贵,一根就一文钱。而老玉米粒是三文钱一斤。 但没办法,谁让他们手气不好抽到后边的号码呢, 排在后边的村人只能自认倒霉。 很快, 众人散去。 抽到一号的正是张桂娥,她喜滋滋的领着庄丰收、王掌柜、黎荞回了家, 叫上她家老头子、儿子,推着板车,带上麻袋, 然后去玉米地里掰玉米。 望月楼虽然是平城最大的酒楼, 并且生意比从前好, 但此时的县城和黎荞上辈子时那种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县城没法比,所以, 望月楼一日消耗的玉米, 根据昨日的情况来看, 大概有一百根。 此时正是嫩玉米上市的季节, 王掌柜特意让人上街买的嫩玉米,没有使用去年的老玉米。 当然,王掌柜刚推出三道玉米新菜式,知道的人不多,等过些日子,这三道菜流传开了,那每日消耗的玉米数量肯定会增长。 但就目前为止,得少掰一些。 掰了三百根嫩玉米,大小均匀,一根一文钱,三百根便是三百文钱。 王掌柜当即结了账,张桂娥抓着那串铜板,笑的合不拢嘴。 多卖了钱,还省事! 黎荞好人哇,她把多出来的二十多根玉米装入麻袋里,非得让黎荞带回家。 没有黎荞就没有今日的三百文钱,必须得好好感谢黎荞一番。 “听说竹哥儿爱吃这个,你带回去让竹哥儿吃,千万别给我钱,这是我家应该给的谢礼。” “就是就是,黎荞,你一定得拿着。千万别给钱哈。”张桂娥儿子李桩子也劝。 “老婆子,玉米棒这么沉,不用黎荞拎着,让桩子直接送到黎荞家里。” 张桂娥她家老头子李有根发话。 李桩子闻言,麻溜的从张桂娥手里接过麻袋,背到背上就沿着乡间的小路往村子里走。 “我这就送到黎荞家里!” 黎荞:“……” 算了,既然张桂娥一家子真心要谢他,那他也不推让了。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张桂娥一家子回家,黎荞则是和王掌柜去了庄家吃饭。 不过,想到家里还有中午没吃完的烤鸭,他特意回家了一趟,拎着一只烤鸭去了庄家。 王掌柜裕宴。尝了烤鸭,无比心动。 黎荞随手折腾出来的饭菜竟是一点儿都不输给他望月楼的大厨,而且做法还新鲜。 黎荞若是去他望月楼当大厨,那望月楼的生意绝对要比现在翻一番。 当然,这是玩笑话。 而且,望月楼的厨子精力有限,也没烤箱烤炉,所以做不了烤鸭这道菜。 王掌柜歇了心思,但黎荞却是笑眯眯和他谈起了鸭子。 “掌柜的,望月楼每日能消耗多少只鸭子啊?”黎荞说着给王掌柜夹了块炸鸡块。 这鸡块是李瓶炸的,鸡肉切成薄片,只裹一层鸡蛋液,炸出来还挺好吃。 “一日下来,大概消耗十只左右。”王掌柜一边嚼鸡块一边答。 平城这边的人更爱吃鸡肉鸡蛋,鸭的行情一般般。 “那像是鸭脖子鸭肠鸭胗这些都是如何处理的?”黎荞继续问。 “鸭脖子自然是随着整鸭做菜,至于鸭肠鸭胗这些,可以做炒鸭杂。怎么?小黎,你对这些感兴趣?” 王掌柜好奇的问。 饭桌上的庄家男人也好奇的看着黎荞。 黎荞笑着点头:“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鸭脖子,要不让小五兄弟把鸭脖子给我捎来?掌柜的,你看着定价就好。” “鸭脖子而已,没几两肉,不值钱,既然你好这口,今后我让人特意留下来,每天让小五带给你。” 王掌柜不在意的摆摆手。 他开店这么些年了,还真没碰到爱啃鸭脖子的食客。 今后就算是碰到了,那提前说明并且少收几文钱,想来食客不会计较这根鸭脖子。 但小黎只要鸭脖子,肯定是要折腾新花样,他可不能错过。 于是他又笑着道:“你做出来的鸭脖子,让小五带给我两根,我要长长见识。” “这是自然,到时候一定让小五兄弟带过去。我先谢过掌柜和小五兄弟。” 黎荞端起酒杯,向王掌柜敬酒。 “小黎客气了。”王掌柜也端起了酒杯。 两人笑眯眯的碰杯,都很高兴。 从此后,黎荞的鸭脖子有着落了。今日中午就三根鸭脖子,他家却是四个人,谁都没有啃过瘾,只能尝个味儿。 王掌柜则是期待黎荞给他新的惊喜。 黎荞回到家时,陶竹正坐在油灯旁用针线缝制衣服。 入了秋,天气说变脸就变脸,他得提前把秋冬的厚衣服准备好。 听到院门被打开,他放下针线出了房间。 黎荞挺拔的身影踏着月光朝着他走来,距离他还有一米多远,他就闻到了淡淡的酒味。 “你喝酒啦。” “嗯。我去洗漱。”黎荞说着往厨房走。 “我去给你打水。”陶竹也往厨房走。 “不用,你歇着就是。而且我身上有酒味,臭。” 陶竹闻言不由笑:“我又不嫌弃你。” “我嫌弃我自己。”黎荞让他不要靠近自己,虽然说这个世界的白酒度数比不上他上辈子的,但酒味总归是不好闻。 黎荞坚持,陶竹只能随他去,但陶竹没回房间,而是站在一旁和他说起了闲话。 “我看文哥身上的衣服都带着暗纹,虽然是棉布的,但瞧着挺好看。我不会绣那种的,要不,咱们在布店给你买两套成衣吧?我做的在家里穿,你平日出门穿的贵气一些。” 黎荞正在洗脸,闻言立马摇头:“没必要,就凭我这张脸,披条麻袋都好看。大家瞧见我光是看我的脸了,哪有心思关注我穿什么衣服。” “……” 陶竹无语了。 但很快又问:“你这话的意思是你出门有很多人看你?” “回头率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吧。” 黎荞一脸淡定:“谁让你男人这张脸生的好。” “……那你明天去县城,我也要去。” “啊?”黎荞闻言,抬起挂着水珠的脸看向他,见他唇微微抿着,似乎有些生气,顿时乐了:“好,明天一起去县城。” 他随口臭屁几句,但竹哥儿却当真了,这是要随他去宣誓主权。 他喜欢。 “那咱们明日在县城好好逛一逛。”黎荞道。 这次陶竹没反对:“好。” 于是这一晚夫夫两人早早睡下,次日天未亮便去黎谷家牵了牛车去庄家。 他们到庄家时,不仅李有根在,还有十多个打算去望月楼见世面的乡亲。 王掌柜的马车得装点心和烤肠。但庄家也有牛车,挤一挤的话,两辆牛车可以坐得下这么多人。 于是出发。 牛车比步行要快些,一个半时辰就到县城了。 县城如同往常那般,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很是热闹。 三柳村的乡亲进了县城,都有些束手束脚,哪怕是跟在王掌柜身后,说话也是不敢大声,只是不住的转头看四周的店铺和摊子。 等进了望月楼的后院,他们这才放松了些。 望月楼后院只是一个普通的院子,虽然比他们村子里的房子好,但人少,而且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院子,莫名就有了安全感。 王掌柜让人把玉米以及青团、香肠等东西从马车上卸下来,然后他对三柳村的一众乡亲们说道:“这里便是望月楼了,以后若是有其他乡亲来县城卖玉米却不知道路,还望各位帮忙引路。” “应该的,应该的。” “就是,都是一个村儿的,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