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V3火箭-《抗战之红色警戒》


    第(2/3)页

    只有苏俄的两艘和荷兰人的一艘,孟享选择了最便宜的机枪堡垒的一星定位挪到了上边。毛子的秘密较多,荷兰人的那艘战列舰有可能对南洋构成威胁,都值得秘密监视。

    日本人要买的战列舰,更是需要监控。

    虽然脱离了基地的直辖范围而只能定位,但这已经足够了。这足够给v3导弹提供精确的坐标了。

    不光是v3导弹,即使是v1、v2导弹,孟享也早就想生产了。但即使升级后,小花依旧提示条件不足,孟享想到了法国巨炮的诞生,开始安排人员研究火箭和导弹技术。孟享脑海中,国内比较有名的只有一个钱学森。今年刚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就被先锋军招揽来了,主持这一次的火箭研究。因为火箭牵扯到大气气候的研究,竺可桢推荐了刚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的赵九章。

    火箭技术看似简单,但实际研究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钱学森刚开始着手研究一两个月,人员又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的。孟享想到了从外引进人才。引进人才会更加的便捷,也会给自己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但被后世称为导弹之父德国的冯。布劳恩此时已经在主持研究v2火箭了,根本吸引不到他过来。

    不过在美国的间谍却找到了一个火箭专家――罗伯特?戈达德。

    孟享对此人没有多少印象,但闻听他在26年就已经发射了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的时候,孟享记起美国确实有一个研究火箭的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的火箭,但他的成就直到死了以后才被美国人所承认,很多年以后才被世界所了解。

    当然孟享不知道戈达德还有212项关于火箭的专利。若是说布劳恩是导弹之父,那么他就是后世公认的现代火箭之父。美国人的戈达德航天中心和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但此时,他的成就根本不被美国政府重视,资本的短视只会游猎有了血腥味道的目标。

    孟享一听却是大感兴趣,立即安排人手去邀请。

    “我愿意!”戈达德从20年就开始研究火箭,长期的研究有没有多少资助,早就已经拮据。若不是美国的那个航空先驱,首次驾驶飞机跨过大西洋的林白闻听他的情况后,支持了他5万美元,只怕他早就停止了。但林白在32年长子被人绑架杀害后,对火箭的兴趣大减。戈达德又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局面。

    此时有人愿意拿出100万美元大力支持他研究火箭,即使听闻是在华夏,他也没有犹豫多久,就带着家人跑来了。而美国政府对之根本没在意。

    有了戈达德18年的经验积累,又有了孟享零零碎碎的提示,火箭研究小组的进度突飞猛进,很快造出了一枚液体火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