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城破-《神皇纪元》
第(3/3)页
“嗡……”
又一剑,划破了虚空,发出一声龙吟般的低啸,从朱泚的左腿边凌厉闪过。
朱泚又是一声惨叫,整副身体顿时失去平衡,轰然倒在了一边。
左腿从膝盖已下,已经落到了一边。
血流如柱。
萧云鹤的脸色,却越发的变得沉静而冷酷。
这个时候,他就像是一名主持傺祀的祭师,声音低沉而庄严:“这一剑,是阵亡在战争中的大齐将士们所赠!”
“哧啦”
声响,再一剑挥出。
“这一剑,是被你屠杀的李家王亲龙子龙孙所赠!”
“这一剑,乃是大齐的万里江山八荒纵横所赐!”
四剑砍削下来,朱泚四肢分家,已经变成了一条人棍,躺在血泊里奄奄一息不停的抽搐。
他用最后一点力气,喃喃的说道:“给个痛快吧!”
萧云鹤提起朱泚的头来,死死的盯着朱泚那双写满惶恐的眼睛看,明明布满杀机的脸上,笑意却是更浓。
朱泚颤着声长叹了一口气:“成王败寇。想不到,我居然输给了你这样一个出了名的废物!……把我的人头拿去邀功领赏吧!”
萧云鹤却在他耳边悠悠然的轻吟道:“最后一剑,是……大齐的太宗皇帝,‘亲手’赐下!”
本来已是半死不活的朱泚,骇然一下瞪大了眼睛,眼睁睁看着眼前这个诡异的男人,正准备发出一声惊叫,那一抹寒光,已经在他的眼前闪过。
承影剑,的确是好剑。
切过肢体,如同豆腐一般。
到了最后这一刻,朱泚或许没有了太多的痛苦。
取而代之的,是永远也不法排解的满胸惊怨。
萧云鹤将朱泚的人头提起,站起身来,听着耳边滴滴的血流声,环视了这个被朱泚霸占了许久的蓬莱殿一眼。
转眼苍苍,百年已逝。
谁能想到,时隔这么多年以后,我萧云鹤会亲手提剑,如同屠夫一般,在这个宛如锦绣天堂的地方,将一个人千万万剐分尸数段。
就在刚才,萧云鹤抬脚踏入蓬莱殿的那一刻开始,他原本如同怒涛排沟壑的心湖,突然间就像是结了一层坚冰在湖面。
面对落入自己掌握、有着切齿仇恨的朱泚,他居然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来面对。
仇怨?
憎恨?
仰或是联想起了大齐的境况、想到了无数飘荡在天际的英魂,却有一阵深入骨髓的酸痛?
大仇得报前的那种心境,只能用诡异、复杂来形容。
酸甜苦辣,百味夹杂。
或许那坚厚的冰层之下,仍然是怒涛奔腾。
他提着步子,缓步走出了蓬莱殿,脚步却突然莫名的变得有些沉重,身体也仿佛有了一些虚脱。
恍然间,他有点迷失的错觉。
刚才杀朱泚的时候,那个残忍冷血、满面狰狞的刽子手,真的是自己么?
殿外,数千名神策军将士,整齐划一的列队站在那里。
看到萧云鹤走了出来,齐声大吼:“大帅!”
看来,大明宫中的战事,已然可以宣告结束。
神策军以惊雷闪电的速度,摧枯拉朽一般的踏平了朱泚的老巢;迅雷不及掩耳之间,已经将叛军党羽悉数剿灭。
萧云鹤走出来几步,仰头上望。
黑色的天,星月无踪,隐隐只看到彤云飞走。
萧瑟的秋风,带来一阵血腥的气息,仿佛想告诉人们,昔日瑰丽无双的皇宫,此时已经变成了人间炼狱。
心湖的冰,仿佛在一刻突然破碎。
狂泄的怒涛奔涌而出。
万绪归宗,萧云鹤扪心问天……李晟、宋良臣、高固和数千名将士,惊讶的看到,提着朱泚人头的汉王,突然朝着西面重重的双膝一跪,双手将朱泚的人头举过了头顶。
“为国捐躯的大齐英烈们!”
萧云鹤所有的悲怆和豪情,都在这一刻喷发而出。
他的声音,已经有些嘶哑和变调,甚至可以说是扭曲--“你们看吧!”
“你们的血,没有白流!”
“今天,我就用朱泚的人头,以飨你们在天之灵!”
数千的将士,都被这嘶哑的声音所震撼了。
骑兵下马,步兵弃枪,伤员也不要队友扶持了,全都齐齐跪了下来,声音幽沉的喊道:“大帅……”
萧云鹤,居然已是泪流满面,浑身颤抖。
“苍天厚土、祖宗明灵、大齐的亿兆子民们!”
“朱泚已灭,大齐必胜!--汉唐的荣光,永烁华夏!”
数千人,都从灵魂深处发出大吼--“朱泚已灭,大齐必胜!--汉唐的荣光,永烁华夏!”
这是今夜,最瞭嘹亮、震撼的一个声音,盖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刻的喊杀之声,如同滚滚惊雷一般,层层涌向天际。
萧云鹤终于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但愿那些在云山之间悠游的英魂们,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大明宫被攻破、蓬莱殿陷没的消息,通过那些四下奔逃的叛军败兵们,迅速传遍了整个皇城,乃至长安城。
本来就做贼心虚一点也不齐心的叛军们,失去了朱泚这个大树根基,顿时就像腐朽不堪的枯树,瞬间崩塌。
他们是没有信念的逆天叛徒,当唯一的精神寄托完蛋了以后,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变得脆弱而又麻木。
叛们大小的将卒官员们都知道,朱泚完蛋了,所谓的‘大秦’皇朝覆灭了。
他们这些人,都成了无根的飘萍,想要再掀风鼓浪,已是不可能。
唯今之计,最重要的就是……为自己讨得一条性命!
宋良臣将朱泚的头发绑在了自己的那根铁棒上,高举着他的人头纵马在皇城里四处飞奔,用他巨雷一般的声音巨吼道:“唐军统帅汉王大人军令:朱泚已灭,其余人等到愿意弃械归降者,一律赦罪轻办。负隅顽抗者,杀无赦!”
一千多名神策军铁骑跟随在他身后,如同扩音器一般,将这个声音迅速传遍了整个皇城。
本来皇城里还有不少散落在各处巡哨戒严的叛军,听到这个声音,纷纷扔了刀枪跪地请降。
更有一些迎风倒的小将小校,为了讨好未来的新主人,带着手下的人‘慷慨投诚’,充当了开路先锋,一路从大明宫蓬莱,冲杀到了太极宫。
驻守在太极宫的叛军们本来就已经是惶恐不安信心不坚,看到同伴们都倒戈相向了,十之**的人都纷纷大开城门投降。
神策先锋宋良臣的一干人马,几乎没有动任何刀枪,就一路席卷了大明宫、太极宫内,比预计的还要顺利、迅速。
很快,皇城陷破、朱泚被诛的消息,也传到了西门春明门一带。
正在这里与楚彦大军殊死搏斗的叛军,顿时陷入了一阵巨大的恐慌之中。
他们就像是陷入了重围中的孤狼,没有外援更没了精神的支柱。
想要反扑皇城,却又群龙无首。
除了和楚彦大军继续无休止的缠斗下去,然后最终被团团包围围剿殆尽,似乎成了他们既定的宿命。
这些人不像皇城里的叛军,他们和楚彦大军死战了一夜,杀死唐军无数。
大齐如何能够饶得了他们?
几个领头的叛军大将紧张的聚头商议了一阵,觉得投降决不可行,眼下只有奋力抵挡住楚彦大军的攻势,再看机会有没有可能反攻皇城。
朱泚死了,自己莫非就不能像他一样,也坐上龙庭么?
面对夹击和重围,这些人不仅心生侥幸,还忍不住做起了春秋大梦。
大明宫蓬莱殿前的殿坪扶栏边,萧云鹤和李晟前后而立,居高远望。
李晟一直静静的站在萧云鹤身后,等候着萧云鹤下达最后的一道军令。
从军这么多年了,他还是头一次碰到像汉王这样值得他尊敬和期待的主帅。
其实刚开始提出‘祥攻九门实取北苑’的构想时,李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十分精细而又明确的作战方案。
只要萧云鹤再问下去,他就会和盘托出。
那个方案,稳打稳扎,就如同他李晟的为人一般,缜密而稳重,想要攻下长安,也不是没可能。
只是伤亡的代价可能会更大一些,时间会拖得更长一些。
可让他奇怪的是,他只是起了个头,后面汉王没有再追问到底。
这件事情,也曾让李晟有些耿耿如怀。
直到前几天,他突然被萧云鹤请到了帅帐,得知了这样一个诡异而又疯狂的行军计划。
这一场仗,赢得那样的轻松而又意外。
唐军总共四万人马,居然在一夜之间席卷了朱泚老巢,胜利在望。
李晟不由得不打从心眼里佩服这个方弱冠的汉王。
他居然先将自己置之于死地担当了奇兵,同时不惜让主力大军当幌子,不顾伤亡的全力正面攻坚,从而牵制了七成以上的叛军。
当神策军这一柄尖刀狠狠插入朱泚心腹之间的时候,整场战争发生了惊天的大逆转。
出奇不易避实就虚,唐军,必胜。
李晟心中暗自寻思道:奇、狠、准、快,是这一次偷袭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名统帅做到了这一点,已经殊属不易。
更何况……他还如此的年轻。
后生可畏啊!
想我大齐,有了这样的人物,我李晟还何必担心自己一天天年迈?
现在想来,当初他并没有详细的问我的行军计划,是怕最终未能采纳担心我下不来台吧?
李晟的脸上,露出了一些释然的笑容:汉王,天才仰或是鬼才?
……我李晟这辈子,恐怕只服过你这么一个人物了。
萧云鹤一直静如苍松遥遥的看着西南方向,倾听着那边大军激战的声音。
脸上的表情,十分的平静。
此刻,他心中反而变得空灵起来,什么也没有想。
当心中所有的情感发泄出来以后,他又变成了那个冷静而专注的萧云鹤,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已经与他无关,淡漠如苍狼的眼神,平平静静地俯视着眼前的一切。
秋风萧瑟,席卷着一片一片的枯黄落叶,让金碧辉煌的蓬莱殿,平添了一股肃杀萧瑟的味道。
四下流淌的殷红鲜血,更显得刺眼与狰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