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最后的营地(中)-《迷途在1643》
第(2/3)页
费见深在电脑上看着几张以前下载的地图回道:“估计还的走10天才能到达黎城,进黎城的路也不好走,黎城四面环山,通往长治的路又有浊章河挡着,还不知道有没有桥,如果只有渡船的话,只能架桥了,对了,明天还得过武乡县,那可是当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可如今的武乡败破不堪,当年八路军进驻时,哪里只是一个村落样子。”
第二天,大家跟往常一样,也习惯了,快要2个月了,每天就是赶路中,路况还好,虽然坑洼不平,中午时分就赶到了西河底村,距武乡只有10里,有人在手台中说道,要不我们学一下八路军,在武乡发展算了。
张天乐马上说道:“武乡发展不开,平原地太小,当年八路军只是设立总部,不是发展生产,而我们要一个安定环境,能发展工业的地方,黎城是个好是方,距长治近,而长治现在就有许多明朝的炼铁工坊。”
经过武乡时,大家全趴在窗口往外看,林家嘉说道:“这就是八路军总部呆的地方?”大家全哈哈笑,这叫闻名不如一见。
过了武乡后就又要进入大山了,好在是沿着河流走,说是河流,其实就是两山中间的山谷汇成溪流,水量大,河面宽,此时因降雨少,河床中露出许多沙包跟石头。
公元1643年5月30日,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听到前锋在手台喊道:“我们到达辛安泉镇了,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啊,我们总算要到了。”
张恒一马上说道:”前锋先不要进镇,沿河寻找能过河的桥梁,如果没有就寻找过河的滩地。”
褚老说:“记得以前有铁路桥的,桥的地方在河的最窄处,去找找,这里可是好是方啊,有温泉,有小江南之称,浊漳河古代称漳水,因河水带有大量泥沙固称浊漳河 ,现在是枯水期,正好能搭桥,大家看,就中间有河水,水流还是很急的,大都河床全露裸,到下月中旬起河水就会暴涨,起洪水时,水流很大,每年6月到次年2月河流湍急,所以我们来的时间刚刚好。”
一小时后,前锋回报,在辛安泉镇东面河面最窄,河上有坐木桥,可通行人,抬轿,过车宽度不够。
张天乐道:“有桥就好,咱们还是老办法,加固加宽,省力简单,如果没有桥,要新架桥的话就麻烦了,用树木在桥一边加立柱,密集一点,边上加几根圆木就能过,这样也能把原来的桥加固了,只要能把车开过去,加多少圆木都没关系,把车队开进镇里去,以后这个镇也是我们的前哨站了。”
车队就在木桥边选了一块河滩地扎营,反正已做过一次了,大家全熟门熟路了,在镇西边树木很多,古代就是这点好,没人迹或人口稀少地树林很多,有些还是原始林。
林中豪又在镇里招人了,一天工钱50文啊,砍树,就砍树啊,中午管饭,白面馒头管饱随便吃,有肉有菜啊,看到了吗?就去河边许多大车哪里报名,还有木匠,建桥的木匠,工钱加倍,大匠加10倍,工钱每天结清,不拖欠啊!
在营地前,原李卫部的女人在揉面,老人们正在搭灶,几个12岁的大孩子去砍柴了。
王德发搬了折叠桌椅在登记,张恒一带着一组维持秩序,李卫组在镇北警戒,林阿毛在镇南警戒。二组榴弹组在营地警戒。解林和、贾建军、潘卫业负责发放工具,组织人手,安排活计。
其实,现在的辛安泉还称不上镇,一个百多户人家千余人口的小镇,镇中有温泉涌出,2个大户,南北一条大街,东西一小街,在木桥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也是镇中心,没有官府及兵丁驻防,平时治安就靠大家族了,这也是封建社会在低层的社会结构,官府行政只到达县一级,县以下就是大族和乡绅管理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