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要说南明朝的覆灭,不是清军赶尽杀绝,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最后被自己逼上绝路。 最来说一下刘文秀,十分担忧孙可望在后面可能随时会趁机消灭他和李定国。你防着我,我看着你,这种内耗已经注定了日后的结局。 为了挽救孙可望,朝廷派出白文选和张虎为使者携带玺书前往贵阳进行劝说,这份玺书算得上用心良苦。怕刺激到孙可望,里面对他谋逆的行为只字未提,只用“失人臣礼”四个字一笔带过。相反为了示好,对孙可望的部下加官进爵,希望他们能幡然醒悟,消除前嫌。 朝廷是为了挽救,让孙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抚,就是说你老孙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错事,不过大家希望你能改过自新。 孙可望看着这个朝廷本身就很厌恶,吃着我的饭,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应该兴修水利,不应该把土地分给百姓种粮,这都是你的错,可是我们不计较。” 正是这样,矛盾越发变大了,让孙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 这也是每每到了关键阶段,孙可望常会做出不利于时局的举动出来。 孙可望本来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希望与福建的郑家等取得联系。但刘文秀作为先锋失利,且损兵折将,导致计划功败垂成。可如此败局是刘文秀的责任吗?显然不全是,根源在于李定国和刘文秀对孙可望是否还能真诚共事发生严重猜疑。 刘文秀把自保和保护李定国视为行动主要任务。孙可望觉得李定国影响刘文秀不听指挥,偷偷搞小动作接走朱由榔,于是产生激化,孙秦王自然认为李晋王要自立门户,所以要赶快趁机吞掉他。 出于维护大西军的大义,刘文秀领一支人马回去帮李定国阻止孙可望,刘文秀更写血书交给孙可望进行劝谏,足见刘文秀所为情非得已,义气深重。可事以愿违,孙可望已经拿不下脸再与他们站在一起,选择出走投靠清军。 古人尽管有结盟的概念,但从沐天波、杨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没有什么结盟大西军的意思,完全是迫于形势忍气吞声。可心理还是朝廷招抚义军的感觉,所以暗中才给孙可望下套,孙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面,明方官吏反复施加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煽风点火的关系。 随着孙可望的投清,还留下了三万将士不愿投清,归投了刘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结束,万众一心抗清,一致对外,明末小朝廷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是结果又是新的一轮窝里斗开始了。 晋王李定国后期主事,刘文秀本来感到一番振作的希望,趁机进言让朱由榔北上贵阳。因大西军连番失利,引发内部问题,把皇帝向前推,对为收复四川,鼓舞人心士气大有积极意义,日后进一步入成都,巩固西南三省局面,再作北伐谋划。这一番重新规划,连窝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兴奋,愿意采纳这一方案。 居然李晋王的视野会否定这一建议:“李定国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后人基本认为是李定国知晓朱由榔性格柔弱,希望他远离战事。可实际恐怕是希望把朱由榔留在自己掌握,不愿意朱由榔以此机会逐渐成为刘文秀的附庸。 更要命的是,李定国还干扰刘文秀收复四川。大臣金简上疏提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