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考成-《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3)页

    杨荣临终前对大明抱有万分的期待,认为什么都难不住李显穆,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阁大权独揽,从制度上、权力上,内阁都站在了统率文官集团的顶点,唯一所遗漏的就是内廷,唯一控制不住的就是司礼监,甚至内阁受到司礼监的制约。

    若是司礼监当真和内阁对抗,不给内阁批红,那内阁的旨意就颁布不下去。

    这是司礼监掌印弄权的基础,这是大明制度赋予他的权力。

    李显穆缓缓捏紧了权力,深吸一口气缓解了一下心中糟糕的情绪,“辅圣。”

    李辅圣自李显穆身后走去,肃然道:“父亲。”

    “你挑两个人,代替为父去为你伯父吊唁。”

    “是。”

    接命后,李辅圣便转身出了正堂,其余人也纷纷离开正堂,独留下李显穆一人,走到堂下,眺望着冬日高挂的皓月。

    月光照在墙角尚未融化的晶莹雪上,透着清冷的光,白的耀眼。

    李显穆也少见的觉得有些冷。

    杨荣竟然就这样病逝了。

    杨士奇和杨溥也都七十岁了,怕是也没几年可活,若非先帝朱瞻基任命为顾命大臣,怕是二人早就选择致仕。

    李显穆突然又想到了师兄王艮,同样年纪很大了,怕是也就在这几年,就撑不住了。

    到那时,和他同时代的大员,几乎就要消失个干干净净,唯有他一人还在。

    纵然是李显穆,也不禁感到一股孤寂。

    下一瞬,他便摇摇头,将这些情绪都甩出去,他会永远站在这里,直到生命的尽头。

    只要大明还需要他!

    ……

    翌日。

    杨荣逝世的消息入宫,太皇太后闻讯恸悼,皇帝也哀悼泣泪,依照重臣礼制,朝廷辍朝一日。

    杨荣生前已然是从一品少师,此番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正一品太师。

    赐谥号“文敏”。

    内阁大学士胡濙祭葬,又从宫中派遣中官,护丧还葬故乡。

    荫庇其子杨恭,又按照如今惯例,加恩,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

    此番哀荣不可谓不重,也非常符合如今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以及杨荣顾命大臣的身份。

    但杨荣的逝去,让更多人将目光落在了先帝所留的顾命四大臣身上,一个事实不得不再被提起。

    当初永乐初年的那一批内阁大学士中,除了李显穆外,杨荣可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杨荣的逝去,只会是一个开始。

    王振所进言的选内阁行走之事,是真的要被提上日程了,否则说不准什么时候,内阁中就会只剩下李显穆一人。

    在杨荣去世后,杨士奇和杨溥明显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三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比较微妙,但却是真正一直在内阁中,相识三十年。

    时人称之为“三杨”,而后又被一同立为顾命大臣,如今杨荣去世,怎么能不为之兔死狐悲?

    杨溥虽然依旧待在内阁中,但却经常告病,不得不在府中修养,几乎就相当于是半致仕。

    杨士奇先前已然说过,愈发谨小慎微。

    于是内阁中,除了李显穆一直都在线外,反而是胡濙最重要,他资历也非常厚,早在建文年间就中了进士。

    先帝朱瞻基去世前,他恰好在外省,所以并没有被立为顾命大臣,但其后被太皇太后所立,就连李显穆等人也不轻视他,可见他的能力和资历。

    李显穆和胡濙二人坐在内阁中,望着那三间空着的屋子,胡濙一时有些苦笑,“五年前,内阁没有如今权重时,文渊阁中反而一片煊赫,怎么如今内十九部、外十九省,都要仰内阁鼻息时,却如此荒凉了。”

    “事在人为,势,也聚在人心上啊。”李显穆淡淡道:“

    内阁权重时日太短。

    权势不在制度上,而在人上,在内阁的四个顾命大臣身上。

    如今顾命四大臣,一死、一病、一沉默,于是那股势就会散去,附着在其上的人心,就会渐渐转凉,于是有今日之荒凉。

    可本辅还在,顾命四大臣纵然去其三,本辅乃是首席,当使天下人皆知,内阁尤在,顾命尤在!

    源洁,如今内阁之中,以你能理事,该要加加担子了,接下来数年,乃是最重之时,行百里者半九十,万万不可在最后松懈。”
    第(2/3)页